很多渴望幸福婚姻和爱情的人,常常会关注到依恋类型,本文就此做一点梳理。
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
“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许!”亲密关系最是折磨人的关系,也是世人耗费心力最大的关系之一。很多人在亲密关系里,寻寻觅觅,拼尽全力,却常常满身伤痕。
科学家为此也展开了专门的研究,探寻亲密关系的幸福密码。20世纪60年代,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和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对依恋关系的研究打开了通向幸福婚恋的大门。
依恋是“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,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”。依恋研究最初是在母婴之间进行的,根据孩子和其主要照顾者之间在“陌生情境”下分离、重聚时刻的互动模式,将依恋关系分为三类:安全性依恋、焦虑型依恋、回避型依恋。
安全型依恋
婴儿和母亲一起时,将其作为“安全基地”,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,只要母亲在场时,婴儿就会感到足够的安全;当母亲离开时,虽然表现出苦恼、不安;但当母亲回来时,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,将其作为“避风港湾”,容易被安抚。
焦虑型依恋
非常地依赖母亲,跟母亲在一起时都很紧张,时刻担心母亲的离开,眼睛会一直盯着母亲;当母亲真正离开时,会表现得非常苦恼、极度反抗,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如同生离死别,让婴儿恐惧不安,大喊大叫。
而当母亲回来时,婴儿的态度又很矛盾,既迫切地寻求母亲的安抚,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。当母亲亲近他时,生气地拒绝、推开,情绪很难安抚,也很难让他离开母亲重新做游戏。
回避型依恋
表面上看起来很独立,不粘人,容易与陌生人相处,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,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。当与母亲分离时并不怎么难过,似乎并不需求母亲的陪伴,但实则内心很焦虑,当母亲再回来后,会拒绝母亲的靠近和安抚。
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,回避型与焦虑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。
不同的依恋类型既取决于婴儿的先天气质类型,同时也与后天的养育环境密切相关。
如果当婴儿需要照顾时,父母总是在婴儿身边的、有回应的、给孩子注意力的,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、爱和自信,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、爱笑、容易和其他人交往,发展出“安全型”依恋;
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时有时无,行为无法预测,婴儿就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。由于不确定照料者什么时候会回应,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,发展成“焦虑型”依恋;
如果当婴儿需要的时候,父母总是不出现,态度是冷漠和拒绝的,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信赖的,从而对他人充满怀疑,甚至陷入抑郁和绝望,发展成“回避型”依恋。
依恋类型人群占比
众所周知,成年人的亲密关系是童年亲子关系的复制翻版,人们总是在亲密关系中重复(对抗是另一种重复)亲子关系互动的模式。所以,童年时期母(主要照顾者)婴之间的依恋类型也会在伴侣之间重复。1、安全性依恋者在关系中,拥有足够的安全感,既不害怕过分的亲密,也不恐惧一个人的孤独,情绪稳定,内心坚定,知道自己不管如何都是值得被爱的,对于另一半的情绪波动,也能很好地觉察和安抚,在人群中约占60%。
2、焦虑型依恋者对亲密关系有强烈的渴望和深深的恐惧感,一方面类似饥渴状态地需要得到爱与关注,但另一方面又无法信任对方,感觉自己不能或不配拥有亲密关系,总担心自己会失去爱失去关系。一旦对方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,就感觉“被抛弃了”,那种“夺命连环呼”就是在验证对方是否已经离开自己,你越不回应,TA越害怕,觉得你不爱TA了,不要TA了,所以焦虑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是那个内心恐慌的追逐者。这在人群中约占20%。
3、回避型依恋者与焦虑型依恋恰恰相反,他们虽然也渴望亲密关系,但内心会觉得自己不能拥有亲密关系,他们觉得亲密的爱会让自己受到伤害,要么会“吞噬”自己,失去自我,要么会“抛弃”自己,让自己痛苦。为了预防那种痛苦,他们会选择回避亲密关系,刻意地保持距离,所以,他们常常会“推开”爱拒绝亲密。这在人群中约占20%。
看了三种依恋类型的介绍,你会不会想着一定要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伴侣呢?
的确,如果能找到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伴侣,往往代表着摩擦会少很多。但爱情是无法控制的,你遇到谁,很多时候是靠运气,还有一部分是看自己的人格成熟度。
心理学发现,人格水平接近的人更容易引发共鸣,产生关系。
所以,如果想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伴侣,在某种程度上,自己是安全型依恋者的几率才会高一点。
那如果不是安全型依恋,会不会就无法获得幸福的亲密关系了呢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
虽然依恋类型主要形成于6个月-2岁,但成年后稳定、持久的人际关系会修正和改变其早年的依恋类型。
美国的畅销书《养育一个安全的孩子》 的作者肯特·霍夫曼(Kent Hoffman)指出,“人们不必非得在童年与父母拥有一段安全的依恋关系,才能在成年之后拥有一段令自己感到安全的亲密关系”。
童年的经历影响我们的现在,但却无法决定我们的现在。成年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的。
一段稳定、持久、信任的人际关系,比如与好朋友之间的关系,或者与领导、同事之间的良好互动都可以帮助一个人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。
当然,做心理咨询,探索过去的经历和当下的生活,对于获得幸福生活更是最佳的选择。一项研究发现,30%的年轻人在两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。
不同依恋类型如何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
如果你是不安全型依恋,首先要知道,自己的这种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、紧张、不安与童年的经历有关,与当年照顾自己的“妈妈”(主要照顾者)对待自己的方式有关,而现在眼前这个人,并不是当年的“妈妈”,TA是独特的,我们需要看到“真实”的眼前人的特点。当在与TA互动过程中,出现一些不舒服的感受的时候,问问自己——这是对谁的感受?是当下的人际互动引发的感受?还是激起了过去的回忆引发的感受?TA真的是我们担心的那种不可靠、不能信任的人吗?
如果是焦虑型依恋者,要时刻提醒自己,看不到对方、联系不到对方,并不代表对方就“不见了”,“不爱了”,那个人只是不在眼前,TA的爱一直都在,要相信对方相信自己,更要相信彼此之间的爱是不会轻易消失的,需要一点点耐心等待。
那种恐惧“被抛弃”,不断“验证”的行为,可能会真的失去这段关系,因为不信任是破坏亲密关系的杀手之一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,说的就是,一个人常说的那些话,可能会成为他自己的生命预言。越害怕什么,就会越发生什么。
如果是回避型依恋者,要看到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担心和害怕是什么,当对方靠近自己时,去体会那种感受,并且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,与对方去沟通,让对方看到自己并不是不爱TA,而是内在的恐惧让自己不敢靠近。
伴侣之间真诚的沟通,可以消除那些恐惧,因为那些感受只是过去的经历留下来的阴影,并非真实的存在,很多时候,影响我们的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“客观事实”,而是我们内心想象出来的“心理幻想”。
当然,如果你的伴侣是不安全型依恋,也不意味着你就与幸福无缘了。掌握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和相处技巧,不仅可以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,还可以帮助伴侣改变依恋类型。
对于焦虑型的依恋者,首先要理解他们在关系中的不安全感,共情他们害怕失去爱的恐慌心理,细心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,比如分开时告知对方自己要去那里,做什么,和谁一起,什么时候结束等,如果没有按照预定的时间联系对方也要及时告知原因,智慧化解对方的担忧,并理解和接纳对方的“刨根问底”,因为那是“爱的信号”。
对于回避型的依恋者,则要充分地信任对方,相信彼此之间的爱,包容对方需要“个人空间”的需求,不过分关注,不“穷追猛打”,在对方不回信息、不联系,拉开关系距离的时候,耐心等待,不强迫对方沟通和联系。
尤其是在吵架或对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,更要允许TA“自闭”,因为这往往是TA在关系中最脆弱的时刻,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自我疗愈,不要觉得TA拒绝你的帮助就是“不爱了”或者“不相信你”,而是TA害怕“依靠”另一个人,因为“依靠”=受伤,这是回避型依恋者过去的经验。
了解自己,了解对方,理解自己,也理解对方,尊重自己,也尊重对方。双方共同努力,就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。
(本文来自网络,作者佚名)